查看原文
其他

牛!这位苏大学子喜获“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入场券!

材化新闻中心 苏州大学 2022-08-27

精彩推荐

1.祝贺!苏州大学阮长耿院士、詹启敏院士在第七届医学家年会上喜获殊荣

2.苏州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3.春分|春意分你一半


导语

第71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化学)”将于2022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德国林岛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化学。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博士研究生陈海阳,与来自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31家国内知名高校共计158名推荐候选人竞争,经过层层考核选拔,顺利通过专家组考核,入围30人大名单。

陈海阳将代表中国赴德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见面交流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也是苏州大学自2006年获诺贝尔获得者大会参会资格后斩获的又一殊荣。

大会简介:

自1951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每年在德国林岛举办。会议邀请一批化学、物理和医学/生理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世界80多个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参加。他们会聚一堂,探讨学科相关话题,研讨未来科学发展。大会主题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逐年轮换。

个人简介

2013.9-2017.6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2017.9至今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永舫院士、李耀文教授


荣誉奖项

部分荣誉证书


01

有一种选择叫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在本次大会的博士研究生参会代表选拔原则里,第一条是要求参会博士生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对陈海阳而言,他完全符合。

陈海阳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姐姐。在陈海阳读小学时,他的姐姐获得了医学本硕七年连读的资格,于是他在心中暗暗较劲,定下了“至少取得博士文凭”这一目标。

2013年9月,陈海阳迈进苏州大学的校门,开启大学生活。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让他对攻读研究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告诉自己,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基石,只有对学业及科研心无旁骛、潜心专注,才能提高创造知识的能力。

2017年,陈海阳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读研,师从李永舫院士。读研以来,他紧跟全球能源格局需求,努力开发面向产业化的新型太阳能技术。2019年,在学部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背景下,基于对课题深入探索的热情,他成为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他终于在可绿色溶剂加工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影响因子破110,个人文章被引总次数超过800次,单篇最高引用接近300次。其相关成果被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成果专栏、腾讯网、网易新闻网、Tech Xplore、PV-magazine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报道。

国内外专家对其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对相关工作进行了专文评述:“该工作在调控非卤溶剂中分子组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英国爱丁堡大学Tayebeh Ameri教授在Nature Energy上对该工作的意义和结果进行了积极评述:“客体辅助组装策略助力了环境友好型溶剂制备高效、稳定有机光伏组件,解决了有机光伏产业化的关键问题


02

有一种毅力叫

“继续努力,永不言弃”


陈海阳的研究领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对比第一、二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对材料纯度要求大大降低,而且其生产能耗也降低不少,有望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光伏发电成本;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轻质、柔性、易安装等特点,能突破传统晶硅电池在空间、场景等方面的局限性,有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推动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发展。

在以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物理、电子的问题。然而,材料化学问题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各功能层材料的开发问题上,涉及物理、化学、电子等学科交叉。在此前提下,新材料的研发是相关物理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在对课题进行反复实验和无数次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他经历过困惑、焦虑、迷茫,也曾有过自我怀疑和否定。在谈到如何缓解负面情绪时,陈海阳说专注会对调节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帮助。他会选择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样一来就无暇去想让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同时在遇到瓶颈时也会给自己一些鼓励。 他知道科研道路上没有捷径,也从不会一帆风顺,失败乃家常便饭。

“能源是当下社会的关注热点,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成熟化、产业化,会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陈海阳抱着这样的信念和梦想,这也是他每次击退怀疑与否定的法宝。

在他的科研道路上,导师李永舫院士和李耀文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他。“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是导师李永舫院士的八字箴言,鼓励着他不懈奋斗、永不放弃。

谈到即将参加的会议,陈海阳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化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仅能聆听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教诲,还能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大会号称“一生要么只能参与一次,要么参与N次(指获得诺奖)”,为了更好地抓住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他在科研之余刻苦练习口语,同时为了到时能与尽可能多的诺奖得主交流,他平时就有意识地关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


03


有一种情怀叫

“独墅湖畔,苏大十年”


从2013年到2022年,回首近十年的光阴,陈海阳感慨良多。

四年的本科学习经历给了陈海阳继续深造的信心。他感谢辅导员黄郁健老师的辛勤付出,史达清老师及葛健锋老师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解惑答疑,孙东豪老师物理化学课上的风趣体验……在学部科协三年的任职经历,陈海阳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还收获了真挚的团队情谊。

经历了四年的大学时光,陈海阳褪去了中学时期的稚嫩与腼腆,以更饱满的姿态迎接研究生阶段的挑战。日常学习生活中,除了经常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科研,他也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化学年会、ISOS-11和APCIL-7等多次国内外会议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他告诫自己,要用心积累沉淀,厚积薄发,奋发图强

“个体因团队而强大,成功的团队成就每一个人。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谈起他所在的课题组,陈海阳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说,课题组是一个温暖的团队,每当遇到困难和失利时,总会收到大家的支持、鼓励和陪伴。科研之余他也会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前往学校周边景点游玩,调剂紧张的生活。

十年匆匆而过,陈海阳对苏州大学及材化部的热爱早已根植于心。如果有机会,他想在苏大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再接再厉,努力拼搏,继续书写自己的苏大故事,努力为学校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图片:钱正阳

文字:罗来满、包予晗、曹雨佳、姚文吉

编辑:钱正阳、齐杭

觉得不错,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